風起雲湧20年,風力發電的勢頭是否依然強勁?
一支支的大型風扇矗立在臺灣彰化縣芳苑鄉外海的海面上進行著重要的發電工作,這是一片由台灣電力公司所興建並擁有的第一座離岸發電廠,也是臺灣第二座正式商轉發電的離岸風力發電場,這些風機所發出的電,將透過預設的變壓器與管線送至臺灣的陸地上,供企業與民間所使用。
台灣的風電歷史
臺灣腹地面積小且山脈眾多,在一系列的環境保護措施之下,能源開發不易,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統計資料,光是2021年的能源進口量就占了總供給量的98%,其中又以碳排量最高的煤炭及天然氣發電占據大部分,在夏季與冬季能源短缺的情況下,為了填補缺口又必須同時兼顧環境影響,政府早在2000年即開始拓展風力發電的道路。
2009年台灣電力公司於雲林麥寮建造了首座風力發電站,正式邁出了「風力發電十年發展計畫」的第一步,於2010年陸續完成第一期與第二期的風力發電機建設,當時預估完工後的年總發電量約4,000千萬度,約可供1萬戶家庭1年用電,且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萬5,000噸及節省燃油約1萬公秉或節省燃煤1萬5,000噸,此次的成功建置,也為台灣風力發電的後續發展產生正面影響。
2014年,國際工程顧問4C Offshore對全球「23年平均風速觀測」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目前世界上風力最強的20處離岸風場,光台灣海峽就佔了16處,經工研院評測,台灣離岸風電可安裝總面積高達5640平方公里,若是用於風力發電,估計總產出可達290億瓦,這個數值足以撐起2000萬戶整整一年的用電量,此消息一出,使得全球各大風力外商紛紛來台尋求發展建設,按照能源局的規劃,預計將在2025年前豎立起1000支的風機,使每年發電量能達到198億度,占台灣年用電量的9%,年減碳量則達到1045萬噸,為十億顆樹一年碳吸收量,這波離岸風電建設,甚至估計可帶來上兆的商機。
文章內容參考遠見文章 https://event.gvm.com.tw/windpower/
影響船隻運行
第一次執行如此大規模的離岸風電建設,在無足夠的經驗與專業評估下,導致能源局初期公布的36處潛力廠址中,有大部分廠址尚未排除現行船隻運行航道,事後有多數廠址遭到刪除,使早已投入研究與投資的廠商血本無歸。
海洋生物問題
即便風電為低碳排的綠色能源,但畢竟為人工造物,若要安置在海洋裡,其建設過程必定也會對海洋環境產生破壞,且風力發電所產生的低頻噪音,更使以聲音作為定位、導航與交流的鯨豚生活空間受到衝擊,致使擱淺機率提升,
原本看似能給世人帶來福祉的綠色能源,卻在動工後遭遇到重重關卡,早已火如荼展開的離岸風電計畫,此時不得不中途喊停,所謂的綠色美好光景,是否能夠實現?
台灣風機建設已超過十年,這恰巧是風機的除役年限,具統計,目前陸域發電機數量已建設近400座,除了可進行處理並重複利用的『塔架』『機艙』與『傳動系統』,剩下由FRP(玻璃纖維)製成的葉片則是無法有效回收,只能將葉片整支破碎後掩埋處理,體積巨大的風機葉片,最長的長度足足有上百公尺,破碎後產生的垃圾量對於即將滿出垃圾掩埋場來說,絕對是場大型災難,預計未來十年將陸續汰換900多支葉片,待陸域風機更換完畢後,緊接著又是離岸風機的汰換,若無法有效處理,或是改換成能夠回收利用的機型,我們將飽受大型垃圾之苦。
葉片回收的解決之道
風機風扇難以處理的問題已在全球流行,德國西門子歌美颯目前已在丹麥開發出葉片回收技術,能透過簡易的降解程序,將葉片的複合材料進行回收再利用,目標是在 2030 年讓所有風機葉片都「可回收」,現今第一批「可回收葉片』已在德國進行運轉測試。
氣候變遷引發能源重視問題,如何『乾淨生電』成為重點
隨著科技進步,電子產品數量與使用量的增多,並伴隨著氣溫劇烈變化導致冷氣與暖爐的使用量跟著增加,國人用電量已從2004年的2099億度,飆升到2021年的2830億度,用電量越高,台灣主要用來發電的火力發電廠就燒得越旺,一次次的惡性循環,終有一天將使環境與氣候崩潰,雖然台灣得天獨厚的地形與資源使得風力發電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但在企業與政府能將其發揮到極致並使居民能過上乾淨的綠電生活以前,還面臨著許多功課與考驗,而台灣的居民同時也要懂得『聰明用電』,才能使在真正需要電力的緊急時刻,能夠用上寶貴的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