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輪胎造成的環境污染
輪胎是交通工具唯一接觸地面的部分,不僅支撐著數十到數千公斤重的車體,更有著高速移動的需求,因此輪胎的設計與製造都需慎重考慮到耐磨、支撐力、穩定性、排水性等複雜因素,這些考量讓輪胎的成分除了單純的天然橡膠外,還需使用眾多聚合物進行組合才能達到需求的效果與性能,例如:合成橡膠、鋼絲、塑膠基底纖維與金屬等超過200種原料,材料的複雜程度導致輪胎的成分和結構複雜且無法輕易透過自然降解,因老舊或破損換下來的輪胎若不能妥善處理,日後很可能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常見的輪胎原料
從橡皮擦到輪胎的萬能橡膠
在很久以前,橡膠用途僅作為簡單的橡皮擦或是防水補劑使用,到了1852年,美國化學家查爾斯.固特異在無意間發明了橡膠硫化法,掃除了橡膠應用上的一大窒礙,並開拓了橡膠製品的視野,至今市面上已充斥著許多橡膠產品,1888年,由英國人 約翰.登祿普 發明實質的充氣輪胎後,『載具輪胎』成為目前橡膠應用的最大市場,
一層層加料的特製品
如同所有的設計與製造商,為了使產品能更符合使用者的需求與汽車工業發展的腳步,輪胎製造業者至今仍持續進行著輪胎材質的「配料」與「改造」,從最初的實心胎開始,到現在逐步加入棉布、廉步、尼龍、聚酯纖維、合成橡膠、鋼絲、玻璃纖維、炭煙、白煙等聚合物,以追求輪胎的性能、穩定性、耐磨性等,也正是因為這些逐步「加料」的手段,導致外觀單純一片黑的輪胎,其成分與影響可是一點都不單純。
高速的塑料微粒排放者
我們都知道輪胎會磨耗,當耗損到一定程度,就必須得更換新胎才能繼續上路,這時問題就來了,那些被磨耗的輪胎最後跑到哪裡?
美國太平洋西北地區的重要物種-銀鮭(Coho salmon)從幾十年前開始被人們發現此物種在大雨過後會因為不明原因大量死亡,2020年,科家們努力抽絲剝繭15年,終於在輪胎的添加劑中發現了導致大量銀鮭死亡的致命兇手-6PPD-醌,這也是首度揭露輪胎磨損顆粒造成污染的研究,這些輪胎顆粒在行駛與剎車時從輪胎上剝離出來,並在下雨時順著入進流入水溝、河流,並在最後到達海洋,成為了最大的汙染源之一,另一項研究更顯示,風所帶來的塑膠為例,是比河流還要更大的海洋汙染源。
錯誤的觀念造就「死亡海域」
輪胎產生的塑膠微粒造成海洋生物死亡,也許是人們難以想像到的環境問題,但其實早在1972年就有過類似的例子,也許正是這一案例,讓後來的科學家能找出導致銀鮭大量死亡的真正兇手。
19世紀70年代,美國佛州勞德代爾堡原本有著壯麗的奧斯本珊瑚礁景觀,卻被專家以製作『人工礁』的名義,往海底投入共200萬個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的廢棄輪胎,這些輪胎只使用簡單的繩子串起即投入大海,當繩子斷裂導致輪胎鬆動後,隨海浪漂流的輪胎硬生生地掛在了珊瑚礁的身上,導致珊瑚無法正常生長,進而殺死了這些珊瑚,無法被自然降解的輪胎,就這樣在海底橫衝直撞,成了名副其實的環境殺手,現在這些輪胎仍有絕大部分綿延在海底,共覆蓋達35英畝的面積,使該海域幾乎毫無生機。
科技的進步卻同時成為了毒藥與解藥
這世界上有許多為了因應人們的需求而精進製成的產品,到最後卻成為了人類生存環境的一大隱憂,但同時也拜科學進步所賜,那些因「進步」導致的災難,也能因為科技的發達而能有所減緩或解決。
廢舊輪胎處理
【應用範例一】抽絲剝鋼
輪胎內的鋼絲屬於廢鋼的一種,能有效進入廢鋼的循環經濟,再次投入到其他產品的生產線中。
【應用範例二】補強製品
使用熱裂解方式,能將難以處理的橡膠與化合物製成輪胎補強材料【碳黑】,以投入下一批輪胎的生產。
【應用範例三】替代燃料
將輪胎粉碎、研磨並後製成形為原料單一的膠片,可做為替代煤炭提供給工廠進行能源再利用。
轉換環保材質
在「節流」防止汙染源大量流入自然環境的同時,要如何「開源」使輪胎在製造之前或製造後就能預防其對環境造成的損害,目前已有多家輪胎大廠給出了解答,如德國馬牌的最新環保胎,其有一半以上的材料取自於可回收與再生資源,包括蒲公英的天然橡膠、矽酸鹽、植物油以及天然樹脂,而知名品牌米其林也是不落人後,自2016年宣布推動輪胎「4R戰略」後,目標是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以及使用100%可持續材料用以生產輪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