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標榜環保的東西不一定環保,例如你手上的環保餐具
減塑的風氣直上不下,甚至為了因應與配合政府的「減塑政策」,過去常用的吸管、塑膠、飲料杯與餐盒,逐漸被所謂的環保餐具所替代,甚至有廠商為產品打出"可自然分解"的特性,塑造出產品的環保風格,但那麼多產品之中,真的有可自然分解的品項嗎?
環保餐具的真面目
我們都知道小麥、稻稈或玉米屬於自然產物,能夠自然分解,廠商所使用上述原料所製造出的產品也應當能夠分解,這是正常的想法,但標榜由麥桿、稻桿、玉米做成的餐具,主要原料其實是「聚乳酸」(Polylactic Acid或Polylactide,縮寫PLA),聚乳酸來自這些植物的澱粉,有類似傳統塑膠的特性如:輕巧、防水,以及很強的延展性,重要的是,聚乳酸在高濕度、高溫情況下,會同時「水解」跟「熱降解」,變回無毒的乳酸,最後化成水及氣體。
聽起來十分環保的特性,實際使用起來卻可能使你的餐桌變得一團糟,"耐熱"是作為一個餐具最基本的要求,但是純聚乳酸的耐熱上限是60度,這意味著當你把一碗湯放進微波爐,出來的時候可能就變成一攤了,為了改進這樣的缺點,幾乎所有承裝熱食的聚乳酸都加入了傳統PP(塑膠)變成塑膠混血兒,當加入塑膠後,原本能被分解的PLA就變成100%不可能分解了,然而最糟糕的還在後頭,PLA與PP屬於兩種不同特性的塑膠製品,這意味著混血塑膠是無法同其他塑膠產品一同被回收的,使得被用過的PLA+PP製品無法進行有效的回收再利用,目前大約有80%以上被丟棄的PLA製品都進了焚化爐。
自然分解可能沒那麼自然
為了解決無法被分解的情況,近年來又推出「可耐高溫又天然」的聚乳酸產品,以透過提高聚乳酸結晶度,或是尋找其他添加物以取代PP等傳統塑膠,使新的PLA產品不僅耐熱,又可被真正分解,但在實際面上要讓聚乳酸能被分解,所需的環境可能就沒那麼自然了,必須達到相對濕度90%,並處在攝氏58─70度的高溫下,且同時確保該環境屬於氧氣充足的非密閉空間,聚乳酸製品才可自動被微生物完全分解,依照產品大小,平均需待在該環境下47天才能分解完畢。
台灣環保署於2023年2月3日預告,將限制提供生物可分解塑膠(PLA)材質,並預計於8月1日起上路
過於苛刻的分解環境、難以重複利用以及無利於回收的配套措施,使PLA免洗餐具面臨禁用
連環保塑膠都不環保了,我們的地球還有救嗎?
也許你正在為如何拯救地球環境而困擾,但其實不必太悲觀,以目前環保科技的發展,我們已研發出許多種能幫助地球減少廢棄物的方法,其中最接近生活的例子就是PVA - 【水溶性環保塑膠產品】
(圖片出自invisiblecompany IG)
又一個"環保塑膠"產品了是嗎?
由一對港裔夫妻設計「可溶解塑膠袋」,大概是目前人們所能見到最環保的塑膠袋了,遇熱水可融,即便丟棄在自然環境也能自我分解,對比使用稻稈、玉米等物質製成的PLA製品,分解的速度能算是"肉眼可見",而目前除了該品牌所推出的塑膠袋,類似的產品也陸續產出如:骨灰甕、餐具以及吸管,都是使用相同的材質"PVA"作為原料。
PVA、PLA差在哪裡?
PVA為"聚乙烯醇"的簡稱,一種白色或微黃色, 顆粒或粉狀, 安定, 無毒的水溶性高分子,參入甘油、植物澱粉以及水後就成了你所看到的塑膠袋了,不過如同純聚乳酸,PVA在使用上也多了一些限制,比如不能碰到水、不能存放在潮濕的地方,否則當你要使用塑膠袋時,恐怕只能看到"一袋水",且相比傳統塑膠袋,水溶性塑膠袋的價格與成本較高,想要普及這種塑膠袋以及相關產品,還是需要相當時間以及提高民眾的環保意識才有可能。
一個人汙染,所有人承擔
即便地球擁有廣闊的陸地與海洋,若以星球的角度看待,他也始終是個密閉空間,一個人所製造的汙染,都會使地球上的每個人深受其害,自工業時代開始,每一處排放的廢水、廢氣、重金屬以及垃圾都在這個封閉的環境下慢慢累積,直至你在偏僻的鄉野,也能見到由都市製造出來的寶特瓶,有害物質會一點一點的慢慢累積,但也能一點一點的被友善處理,一個人的力量肯定有限,但只要將個人的力量化作一群,為環境做出美好的貢獻,我們的地球將有機會重現生機。